围绕创面修复微生态干预策略开发的主题,以局部和全身微生态调节为干预手段,研究和开发具有调控创面微生态要素和全身免疫状态的干预策略。
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1)慢性创面微生态特征与益生菌辅料的开发。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宏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等研究方法探讨静脉性溃疡、糖尿病足溃疡、外伤性溃疡、压力性溃疡和放射性溃疡等 5 种常见慢性创面是否发生了皮肤微生态紊乱。并通过与健康对照组的比较,判断功能差异菌,即判断皮肤微生态的“益生菌”与“有害菌”。其次,通过比较常见慢性创面与健康皮肤的微生态,建立“益生菌”和“有害菌”的“正常参考值”。此外,调查“益生菌” 与“有害菌”的影响因素。此部分研究将为临床诊断患者是否发生皮肤微生态紊乱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将来从流行病学角度制订干预研究奠定决策依据。继探讨慢性创面微生态特征之后,项目组将通过培养组学的开展建立“益生菌”资源库,将其中部分单菌和复合菌作为当前临床常用的普通(凡士林)纱布、泡沫、银离子、壳聚糖、藻酸盐等敷料的辅料予以添加,观察它们对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率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益生菌敷料类型。同时,监测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局部组织炎性病理变化, 以初步探讨创面局部应用益生菌治疗的机制,为临床“益生菌”敷料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2)慢性创面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及机制探讨。在观察患者创面微生态的 同时,利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探讨创面微生态是否与肠道微生态、血液微生态发生了趋同性变化,继而对创面愈合形成影响。同时,从肠道粘膜结构变化,血液炎性细胞因子及补体,创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局部组织炎性病理变化等角度探讨肠道微生态对创面微生态的影响机制。通过饮食调查及检测患者血液中与营养相关的指标确定患者是否发生了营养不良及其种类。进一步,开发“定制化”微生态制剂,即当患者的创面微生态被诊断为“异常微生态”时,则根据前期创面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计算患者所需补充的益生菌剂量为患者定制肠内营养制剂,实现“精准愈创”的个性化治疗目标。(3)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对角蛋白酶进行改造,筛选高效、安全,且工艺成熟,价格低廉的酶清创生化制剂。研究适用于不同类型创面愈合、不同愈合阶段所需的特异性氨基酸(单一或复合型)和特异性的功能多肽和因子(单一或复合型),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氨基酸和功能多肽干预策略,开发干预创面愈合的相应氨基酸和多肽产品(敷料、注射液、药膏);构建角蛋白酶异源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有效地提升角蛋白酶的生产能力,获得安全、廉价且清创效果更佳的酶制剂,为创面治疗和愈合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