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30%,中国人群患病率约为23%,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例约为2:1。因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会受到过荨麻疹的困扰。
荨麻疹病因复杂,许多患者找不到确切的诱因。
荨麻疹的过敏原因也可以说很多,多种内外因素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比较常见的包括:
食物:比如大量进食动物性蛋白类食物如鱼虾类、蛋类等,某些蔬菜或水果如柠檬、芒果、菠萝、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
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
空气中的吸入物:灰尘、尘螨、霉菌,一些动植物比如动物的皮毛或植物花粉等,香料、杀虫剂、室内装饰涂料等。

许多患者得了荨麻疹以后,迫切地希望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过敏的物质。过敏原的检测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目前,在荨麻疹的患者中,体外试验运用的比较多。体外试验,顾名思义,就是取患者血液进行离体检测,过敏原并不直接用于人体。
体外试验具有以下优点:
1.仅需取适量患者外周血,基本无创、无痛苦。
2.过敏原不直接接触患者,安全性高。
3.可检测项目较多,准确性高。
4.适用范围广,检查前无需停药。
体外过敏原检测主要包含两部分: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主要原理是利用Ⅰ型过敏反应,形成特异性IgE抗体,而Ⅰ型变态反应是荨麻疹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中,我们发现荨麻疹常见的阳性率比较高的吸入性过敏原包括:蟑螂、尘螨、屋尘、柳树;食入性过敏原包括:海虾、螃蟹、海鱼、花生。可以说,这些物质和食物都是生活中随时能够遇到的,因此,如果检测出阳性结果的荨麻疹患者,还是需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诱发因素的。
IgG的致病机理包括:
在健康的免疫系统下,由于肠壁细胞的损伤、酶缺乏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渗漏”型肠胃系统不能形成有效屏障,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大分子进入体内激发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IgG抗体又与食物大分子形成免疫复合物,过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无法被彻底清除,逐渐沉积在体内,从而导致各种慢性食物过敏症。在健康的消化系统下,肠胃屏障有时也不能完全阻挡未消化的少量的食物大分子进入体内,遇到较弱的免疫系统,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清除能力都不能彻底清除免疫复合物,从而也引起各种症状的发生。因此,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起病隐匿、涉及食物较多、患者难以自我发现的敏感食物。
对于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需要正确的解读:
高度敏感的食物(+3级),一般建议将此类食物从食谱中剔除,需要做到忌食;
中度敏感的食物(+1、+2级),此类食物不需要完全忌食,而是应间隔一段时间进食,一般两次进食的时间间隔至少为4天。
阴性的食物可按正常习惯进食。
当然,荨麻疹本身并不可怕,荨麻疹患者也不用过度紧张,只要能够注意避免可能的诱因,规范治疗,相信都能在医生的帮助下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此科普摘自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网)